(出国)大数据学院2018级本科生吴颖馨
个人介绍
大数据学院2018级本科生吴颖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前双馨书画协会会长,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PhD全奖。本科GPA排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第一,研究方向包括图神经网络与可信机器学习,于ICLR,NeurlPS等顶会发表论文多篇。
采访记录
Q1: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科大新建立的专业,18级才正式招生。请问学姐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全新的专业?
A1:决定因素包括我对Machine Learning的兴趣,家人的支持以及大数据学院何向南老师的建议,另外也有随机的成分。
18级转专业阶段,大数据学院召开了专业宣讲会,当时我并没有去。但我恰好看了朋友转发的大数据学院培养方案,觉得其与计算机和信息学院的培养方案相比更偏重于数学,并且硬件类课程少,同时包含更多的AI相关课程,也更适合自己。然而我原本已打算转入信息安全方向,因此对转院仍有顾虑。后来,我联系了何老师以征求建议。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说的一句话,“信息安全更重防御,大数据学院的方向更广,更像主动出击”,后者和我的个人性格更贴合。
另一方面,我爸与我讨论这个问题时说:“大数据前景不错,学这个挺好”;我妈在综合了解学科的情况后也表示很赞同。在确定了内部因素(个人的兴趣和家人的支持)之后,只剩外部因素问题——作为第一届学生是否有成为“小白鼠”的风险。毕竟作为新的学院,前无学长学姐,既无法了解课程质量,也无相关评价。我也知道一些身边的同学因为这个不确定性不打算转院。这时冒险精神就发挥了作用,同时也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学院的规划,因此我当天便交了转院的表。
Q2:大数据学院20级本科生培养方案新增了量子物理、几何学基础等课。请问在吴学姐的主要研究方向上有哪些比较重要的专业课呢?
A2:对于我的研究方向来说,我觉得最系统的两门是机器学习概论和深度学习导论。这两门课当时由连德富老师授课,包含的内容很广,以至于我现在觉得如果当时更认真听讲,自己的基础会更好。其次AI分支的方向课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信息论等。另外也有一些能激发思考、比较有意思的课,比如丁虎老师授课的大数据算法。我觉得有意思一方面在于授课内容比较新,另一方面也源于课程当时读论文+写报告的考核形式更符合我的学习模式。
Q3:我们也十分好奇学姐是怎样从课堂到进入实验室并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果?
A3:我在大二上联系何向南老师,但由于该学期课程太多,无暇科研。大二寒假,我网上学习了吴恩达的机器学习课程,当时做了不少笔记和总结,比较好地巩固了初入科研的基础。我在大二下学期正式进入实验室,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王翔博士后(现于中科大)和何老师共同指导下研究机器学习可解释性。第一年的研究中一篇论文于ICLR被拒,另一篇于TAPMI期刊在投。第二年一篇论文被 NeurIPS接收,两篇投ICLR,其中一篇被接收,另一篇被拒并转投ICML。总体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也有间歇性的躺平。
这个过程中,我觉得科研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做科研不像下围棋,不能东下一颗西下一颗。因此,在一段较长的时间专注于一个领域,我觉得对本科生取得成果是关键。其次,我觉得科研归根到底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需要思考导致局限性的根源,思考提出的解决框架在各个角度(如理论、建模、代码实现)能做何种完善。另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综合素质,包括和合作者讨论时的表达能力,英文论文书写的写作能力,做Presentation时的展示能力,还有抗挫心态。
Q4:学姐的科研过程中有什么特别印象深刻的经历吗?
A4:科研过程中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所做的工作会时刻受到他人的质疑,因此需要密切的学术交流。正是因为这一点,有一些会议如ICLR会采用Rebuttal的形式,让投稿者和审稿者有一段时间能够相互交流。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当时遇到了一个Area Chair(通俗地说就是决定论文生杀大权的审稿人头头),和我们进行了长达数天的Battle。几乎每天他都会同一时段回复并提出质疑的点,而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回答试图说服。一开始挺头疼的,因为在他发完回复后,我需要大量的时间解决他提出的问题。这种感觉就像你有一个每天在宿舍定时吃螺蛳粉并且吃完就出门的室友,留下味道久久不散,所以每次看到他又回复的时候都能心绞痛发作。但是后来交流了几天,觉得他的想法很有意思,开始习惯了他的存在,也觉得这种学术交流很有意义。后来问题解决了,他也不回复了,倒是还挺想他。
Q5:学姐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还曾担任双馨书画协会会长,才艺双全。请问学姐与书画缘起何处?
A5:缘起很普通,上的书画培训班。这过程中经历了竞赛、高考、研究实习等,但主要靠热爱艺术和自己希望成为艺术家的第二梦想坚持了下来,同时我也很享受书画带给人的淳朴和平静。
Q6: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在本科期间找到一个清晰明确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请问学姐有什么或小或大的理想或追求吗?
A6:我觉得有清晰的理想是好事,不过没有也不一定是坏事。我属于后者,并没有想太多的大理想。一部分原因是我觉得理想如果是恰好穷尽一生能达到,那当然很美满;如果理想在自己的能力之上而无法达到,不免会造成失望;而如果理想在自己的能力之下,这反而可能限制所能达到的成就。另一方面,清晰的目标它存在意义部分在于可以激励人去努力。对我来说,活在当下的态度,即尽力去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同样能给我带来相同的激励。
不过小的理想当然是有的,因为我相对比较少关注社交媒体,作为替代我经常会看一些TED的演讲。我觉得能上去讲的人都很酷,观点很impressive,人格魅力和才华都很高,所以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被TED邀请哈哈哈。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