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大数据学院2018级博士生李徵

个人介绍

大数据学院2018级博士生李徵:2021级郭永怀奖学金,中科院院长优秀奖,CCF A类推荐会议与期刊8篇,一作4篇。KSEM2020唯一最佳论文奖,CCDM2020优秀学生论文奖,大数据公益挑战赛一等奖。

采访记录

Q1:介绍一下你的科研方向?

A1:我主要是从事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方向的科研工作,特别关注知识驱动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工业场景下的应用。博士生期间,我围绕工业决策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在多个典型工业应用场景展开实践,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

Q2: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吗?

A2:1.找到或者进入自己的科研状态

进入状态很好的方法就是厚着脸皮找导师、找师兄聊。我记得我当时第一个选题也是在导师刘淇老师指导下,找到一个方向,并刷了近两年相关会议的文章。

2.有时埋头苦干,不如多加讨论

我要感谢对我工作影响比较深的两位实验室非常优秀的师兄,第一稿惨不忍睹都厚着脸皮给师兄看,现在都佩服当年自己的勇气。但其实,这个过程确实使自己受益良多,现在我也常和师弟师妹说,写得再烂都先给高年级的师兄师姐们看看,不要怕,讨论一下,条理就出来了,这样修改起来方向也明确很多,自己埋头苦干反而容易陷进去。大家也不要害羞,大部分的同学或者师兄师姐是非常乐意与大家一块讨论的。

Q3:怎样把握科研、生活之间的平衡?

A3:有时科研太累会陷入昼夜颠倒的生活状态,甚至比较懒散了,吃吃喝喝,间歇性想起个idea也是和师弟们边吃边聊。

其实科研和生活往往是相伴相随的,有很多特别的机遇可以去把握、去体验生活,比如去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比赛,担任志愿者与工作人员,有时甚至也能用上自己的技能,那是很有成就感的事。

Q4:你眼中的大数据学院是什么样的呢?

A4:学院的曹老师、陈老师都是身兼多职,为了方便同学们不辞辛劳。而阳老师加入学院后,学院成立了学研两会,多了一个可以交流的通道,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了。

我们院有来自不同方向、不同研究背景的同学,这也是我们学院的特色所在,把不同研究方向的同学更好的凝聚在一起,更容易触碰出一些学科交叉的新火花。

Q5:在学院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A5:困难确实有,特别困难的倒也不多。比如学院成立之初,很多硕转博的同学都来自不同专业,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硕士期间的学分能否转入大数据学院。学院的陈恩红老师以及杨周旺老师也是非常重视我们的意见,统计了几乎每一个同学在硕士阶段的培养计划,并对大数据学院的培养计划针对性的进行修订。

与此同时,基本上每隔一个月就有学院领导和同学们的面对面座谈,针对性解决包括本科同学保研名额、硕博士培养计划等诸多困难。我们也是十分感慨学院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高,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确实好不容易。

最后更新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