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本科进阶指南
  • 3️⃣3️⃣ 第三版序
  • 2️⃣2️⃣ 第二版序
  • 1️⃣1️⃣ 前言
  • 🥳欢迎词
  • 💡指南食用方法
  • 📬关注指南公众号获取最新动态并提问
  • ☕话题
    • 从科大到燕园——我的保外经历与大学体悟
    • 如果给你一颗后悔药...(更新中)
    • 我用四年时间,意识到了高中就意识到了的东西
    • 2023届EE/CS/AI深造经验以及教训
  • 培养方案解析
    • 大二秋季学期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基础)
      • 复变函数B (专业基础)
      • 计算系统概论(专业基础)
      • 离散数学(专业基础)
      • 数据结构(专业基础)
      • 几何学基础(专业选修)
    • 大二春季学期
      • 人工智能基础(专业选修)
      • 人工智能原理与技术(专业选修)
      • 随机过程B(专业基础)
      • 计算方法(专业基础)
      • 数理方程B(专业选修)
      • 电子线路(专业选修)
      • 信号与系统(专业选修)
      • 数据库系统概论(专业基础)
      • 数据分析与实践(专业核心)
    • 大三秋季学期
      • 机器学习概论(专业核心)
      • 算法基础(专业核心)
      • 运筹学(专业核心)
      • 实用统计软件(专业选修)
      • 计算机网络(专业选修)
      • 操作系统(专业选修)
      • 数值代数(专业选修)
    • 大三春季学期
      • 深度学习导论(专业核心)
      • 大数据算法(专业核心)
      • 数学建模(专业基础)
      • 数值分析(专业选修)
      • 时间序列分析B(专业选修)
      • 并行计算(专业选修)
      • 信息论A(专业选修)
      • 自然语言处理(专业选修)
      • 非参数统计(专业选修)
      • 数字图像处理(专业选修)
    • 大四秋季学期
      • 大数据系统及综合实验(专业核心)
  • 进阶篇
    • 🤩大数据学院本科生学业日历及重要事项提醒(很重要)
    • 😎暑期经验文档
      • 顶层设计
        • 你的目标是什么
        • 关于GPA
      • 课程学习
        • 计算系统概论A (ICS)
        • 离散数学
        • 数据结构
        • 复变函数B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 接下来的规划
        • 这个暑假可以做什么
        • 关于进组
    • 🛫出国
      • DIY申请 个人学术主页搭建
      • DIY申请-面试流程及准备
      • DIY申请-关于CV
      • DIY申请-关于套磁
      • 低成本-托福口语提分资源
      • 低成本-托福听力训练方法与资源
      • 低成本-托福写作训练方法与资源
      • 低成本-托福阅读训练方法与资源
    • 🎓保研
      • 💯保研关键时间节点
      • ‼️一篇文章读懂保研(必须熟悉)
      • 🔊别人不会告诉你的保研TIPS
    • 💻实习 & 工作
      • 🧐什么是实习
      • 😍怎么找实习
      • ❓Q & A
    • 🔬科研
      •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and如何进组
      • 💎学长学姐的科研真经
        • 从idea到论文——从0开始一段科研
        • 论文写作技巧
    • 👀缺乏科研项目经历?看这里(更新中)
      • 微软亚洲研究院项目(已关闭)
      • 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共享项目
      • 腾讯2024课题实践项目(2024.1.24截止投递)
    • ↪️转专业相关
      • 关于大二下非个性化转院
      • 关于个性化大数据一些tips
    • 🤔选择实验室时应当关心的十个问题
    • 😄实验室介绍
      • BDAA\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陈恩红教授实验室
      • 数据科学实验室(LDS)——何向南教授课题组
      • 安徽应用数学中心(应用数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杨周旺教授实验室
      • 数据智能与几何算法实验室——丁虎教授课题组
      • MIRA Lab——王杰教授课题组
      • iCLaS-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余玉刚教授课题组
      • 泛在无源物联网实验室——龚伟教授课题组
      • 精密普适实验室(Precise Pervasive Lab)——程敬原教授课题组
      • 陈景润教授课题组
      • Protein Design Lab——刘海燕教授课题组
      • 免疫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实验室——瞿昆教授课题组
      • Zhu Lab——朱书教授课题组
      • 神经物理学与神经生理学实验室——毕国强教授与刘北明教授课题组
      • Wen Lab——温泉教授课题组
      • 高性能计算物理化学实验室——胡伟教授课题组
  • 经验篇
    • 🥳学长学姐说
      • (出国)大数据学院2019级本科生顾言午
      • (考研)神秘嘉宾
      • (保研)大数据学院2018级本科生毛星茏
      • (出国)大数据学院2018级本科生吴颖馨
      • (科研)大数据学院2018级博士生李徵
      • (MSRA联培)大数据学院2019级本科生桂栋南
      • (工作)信息学院AI英才班2018级本科生赵天翔
    • 🎥我们的四年(更新中)
      • 从科大到燕园——我的保外经历与大学体悟
      • 我用四年时间,意识到了高中就意识到了的东西
  • 附录
    • 🥰经验分享会视频整理
      • 本科就业——赵天翔学长分享视频
      • 课程学习+实习+科研——桂栋南学长分享视频
      • 保研与课内学习经验分享——李莘学长分享视频
      • 留学飞跃经验——顾言午学长分享视频
      • 2023年大数据学院出国分享会
      • 2023年大数据学院考研分享会
      • 2023年大数据学院实习秋招分享会
    • 据峰咖会
      • 2022年度据峰咖会
    • 有用的资源
由 GitBook 提供支持
在本页
  • 整体介绍
  • 研究方向
  • 团队成员

这有帮助吗?

  1. 进阶篇
  2. 实验室介绍

Zhu Lab——朱书教授课题组

上一页免疫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实验室——瞿昆教授课题组下一页神经物理学与神经生理学实验室——毕国强教授与刘北明教授课题组

最后更新于2年前

这有帮助吗?

整体介绍

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粘膜免疫器官,聚集了远超过人体细胞数目的微生物和全身一半以上的免疫细胞。我们团队正在使用各种小鼠模型来研究肠道免疫-微生物在健康和疾病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例如IBD,旨在开发人类个性化医疗。我们团队目前一共31人,博士后9人,研究生20人。

实验室主页

研究方向

我们最近的工作证明了致病病毒,如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如何被肠上皮细胞-特异性nod样受体- Nlrp6和Nlrp9感知,以及它们如何介导抗病毒免疫 (Cell,2021;Nature,2017;Science,2016)。我们的工作也说明了肠道树突状细胞中的Rig-I是如何感知共生病毒的,Rig-I/IRF1/IL-15是如何维持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扩张(Nature Immunology,2019)。我还研究了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在肠道辅助T细胞分化和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 (Nature,2017b; Nature Communication,2015; Nature Medicine, 2012; J Exp Med, 2010)。这些机制在肠道内以先天免疫防御或辅助T细胞反应为特征,可以调节免疫反应为肠道炎症提供有用的靶点。

我们已经制定了干预微生物群失调和相关疾病的策略。我们开发了一个葡萄糖化纳米颗粒,口服抗生素到近端小肠,以保护小鼠免受肠道微生态失调(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2);我们还发现在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IBD和MS患者中发现维生素B5的缺乏,并证明维生素B5通过阻碍PKM2核易位重塑Th17细胞代谢(Cell Reports, 2022)。我们有与临床医生合作开展了一项IIT研究,以调查补充维生素B5是否能改善炎症性肠病的症状。

团队成员

朱书教授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学士学位,郭沫若奖学金获选者。2012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吴瑞奖学金获得者,两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论文入选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生论文。同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免疫学系,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系主任Richard Flavell进行博士后研究,2013年获 Helen Hay Whitney基金会及HHMI联合资助。目前主要以小鼠模型研究肠道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的互作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现已发表学术论文48篇,并以(共)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1), PNAS (2020), Nature Immunology (2019), Nature (2017a), Nature (2017b), Science (2015), Nature Communication (2015), Nature Medicine (2012), 以及J Exp Med (2010)上发表研究及综述论文。多次被Natur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Nature Medicine和Nature Immunology点评以及被Faculty 1000收录和推荐。总引用4200余次,H index 28 (Google Scholar)。

😄
ZhuLab
Faculty